肉桂茶岩茶茶文化

武夷岩茶与儒释教三教并存的独特文化

时间:2020-03-04 20:02来源:未知 整理:admin
摘要:福建武夷山是中华禅宗茶道的起源地之一(另一起源地为河北赵州),也是中国少有的儒、释、道三教同山,三教合一共同发展的地方。武夷茶同时吸收了儒、佛、道三教的思想精华,这在中国历史上极其罕见。武夷山不但历史悠久,而且文化底蕴极其深厚,仅历史上有记载的书

福建武夷山是中华禅宗茶道的起源地之一(另一起源地为河北赵州),也是中国少有的“儒、释、道”三教同山,三教合一共同发展的地方。武夷茶同时吸收了儒、佛、道三教的思想精华,这在中国历史上极其罕见。武夷山不但历史悠久,而且文化底蕴极其深厚,仅历史上有记载的书院、寺庙、宫观就达187座,亭台楼阁117座,至今尚可辨认的历代摩崖石刻有400多处。宋代、明代储者称为“闽邦邹鲁”,道家称为“第十六升真玄化洞天”,佛家称之为“明心见性的镜台"。

1.朱熹与武夷茶道

武夷山是我国风景名胜山川,方圆约60里,有九曲溪、三十六峰、九十九岩、桃园洞、流香涧,最有名的是朱熹讲学的紫阳书院旧址和久享盛誉的武夷岩茶了。

武夷山“奇秀甲于东南”,而且盛产茶叶。据记载,武夷山自唐代始种茶,宋时名列贡品,范仲淹曾写下“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的诗句。武夷产的岩茶乃是乌龙茶的上品,武夷山由于岩石风化后园土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和有机质,所产的茶叶具有不可言喻的山岩风韵,香气胜幽兰,滋味鲜滑回甘,“武夷岩茶”因此名扬天下。朱熹生活在武夷山麓九曲溪畔,武夷岩茶自然是垂手可得,他一生喜饮武夷岩茶,在武夷过着“客来莫嫌茶当酒”的清淡俭朴生活。

朱熹乐于武夷山水,更精于武夷茶道,与武夷岩茶缘分深沉。他的一生有一大半是在茶乡武夷山度过的,“琴书四十年,几作山中客。”他隐居武夷山,著述立说,以茶穷理。亲朋故友来访,则人山寻胜,品茗赋诗,互相唱和,至今遗迹犹存。武夷山六曲响声岩留有手书岩刻,记载他与蔡元定、吕祖谦、刘子翼等文人武夷漫游;在《武夷山志》里还收入他与袁枢、潘友人等品茗唱和的茶诗。

朱熹在武夷讲学之余,常与同道中人、门生学子人山漫游,或设茶宴于竹林泉边、亭榭溪畔,临水瀹茗挟诵。九曲溪有块巨石“茶灶石”,“矶石上平,有灶溪中流,巨石几然,可以环坐八九人,四面皆深水,当中凹,自然为灶,可炊以瀹茗。”朱子常在巨石上设茶宴,斗茶吟咏,以茶会友。他在《武夷精舍杂咏》中有首《茶灶》记述之,诗曰:

仙翁遗石灶,宛在水中央。

饮罢方舟去,茶烟袅细香。

这种茶趣,这种意境,倾倒多少文人墨客。此诗一出,广为流传,一时和者甚众。当代著名诗人如辛弃疾、袁枢、留之纲、韩元吉、项安世等纷纷唱和,大大提高了武夷岩茶的声誉。尤以建安学者袁枢的《杂咏十首》最引人注目,诗中还描述了武夷山中道学夫子的隐喻生涯。爱国诗人杨万里于淳熙十六年(1189)由江西筠州赴武夷山与朱熹会晤,翌年正月也寄给朱熹和作《武夷精舍十二咏》,其十一《茶灶》酬唱曰:“茶灶本笠泽,飞来摘茶园,随在武夷山,溪心化为石。”这些诗篇对朱子隐居武夷讲学授徒,著述立说,所重者茶作了形象的总结。五曲溪畔、竹林泉边,茗饮自娱,悠闲自得,清心寡欲,飘然欲仙,茶的精神与大自然的和谐,真是个“竹林泉边架石铫,九曲溪畔瀹茗饮”。

淳熙十年(1183)朱熹写过一首《咏茶》诗,记录他蛰居武夷的生活,诗云:

武夷高处是蓬莱,采取灵芽手自栽。

地辟芳菲镇长在,谷寒蜂蝶未全来。

红裳似欲留人醉,锦幛何妨为客开。

啜罢醒心何处所,远山重叠翠成堆。

这首诗写出了他在武夷的山居乐趣。他种茶采茶,以茶自娱,以茶待客,品茗吟咏。这年他在武夷山隐屏峰下构建“武夷精舍”(后名紫阳书院),办学讲学,倡道东南,为儒家传统继往开来,武夷山一时学者云集,盛极一时。武夷精舍周围置有茶圃两处,种植茶树百余株,朱子每于讲学之余,行吟于茶丛。《朱熹的故事》一书曾记载过《朱熹遇茶姑》的美丽传说。据《崇安县志》记载:文公祠(武夷精舍)在五曲,清康熙时,春间置茶培于此,旧有文公手植茶一本,名曰“文公茶”,又名臭叶香茶,香逾他树,旧为武夷名茶之一。在崇安、建阳两县交界处有座云谷山,朱熹41岁时曾在山上构筑草堂。取名“幽庵”,爱其幽胜。朱子于幽庵闭门著述,并在岭北种植茶园,亲手栽培,百株茶园,枝繁叶茂,平展坦荡,取名“茶坂”。朱子常荷锄除草、提篮采摘其间,深得耕读之乐趣。在《茶坂》一诗中记录他在茶园的辛勤劳动,诗曰:

携蔬北岭西,采撷供茗饮,

一啜夜窗寒,跏跌谢衾枕。

簇(yng)系竹制的箱笼。“跏跃”本为佛家语,意谓盘腿而坐,原指参禅,这里指的是饮茶而不思睡,故言“谢衾枕”。这一时期朱子常同友人举行茶宴。《朱文公全集》载:朱子青年时代便戒酒,喜欢茶宴,以茶修身。他在给友人信中云:“近日一种向外走作,心悦之而不能自己者,皆准之酒冽,戒而绝之,似觉省事。”茶宴本是古代文人作为一种清俭的生活风尚和廉素的道德风尚,作为风气流传下来,宋代茶宴多见于上层社会与禅林僧侣之间。在上层社会中,文人墨客茶宴重于“情”,选择在风景秀丽、环境宜人的场所进行。朱熹在武夷讲学期间,四方学者云集,朱子常与他们相聚于茶宴间,品茗论学,赋诗填词。宋淳熙五年(1178),朱子赴东四涪村参加其表兄邱子野茶宴上,赋诗论茗,诗曰:

茗饮瀹甘寒,抖擞神气增。

顿生尘虑空,豁然‘阮心目。

朱文公常在茶宴席间咏茶,有时妙语连篇。在与张敬天、林泽木等友人唱和应酬曾作诗曰:

小园茶树数千章,走寄萌芽初得尝。

虽无山顶烟岗润,亦有灵源一派香。

宋代寺院“茶宴”流行,当代文人雅士常慕名参与。朱熹亦乐于此行,当时五夫开普寺住持圆悟常办茶宴,朱子慕名经常赴宴,品茗唱和,他们结识于茶宴间,其后竟成“忘年交”。当圆悟圆寂时,朱子赋诗吊唁,诗曰:

一别人间万事空,焚香瀹茗恨相逢。

不须更活三生石,紫翠参天十三峰。

在云谷山麓有座“休庵”封庙,住持是位茶人,喜植茶树,朱子常往返其间谈经论道、品茗吟诗,交往甚密,他曾赋诗记之,诗曰:

别岭有休庐,林峦亦幽绝。

无事一往来,茶瓜不须投。

末句典出《诗经》:“投之以木瓜,报之以琼瑶。”表示他与休庵住持之间意趣相投,不须互赠,只求共饮的茶趣。

在武夷山水帘洞三贤祠前有楹联一副:“山居偏隅竹为邻,客来莫嫌茶当酒。”表现朱熹隐居武夷时以茶待客的日常生活起居。宋代文人在款待宾客时,一改唐人的饮酒,以茶当酒。宋代流行“客至则设茶,欲去则设汤”的礼法。朱子这副楹联曾留下过一则《水帘洞三贤品茗》的茶苑佳话。

朱熹一生沉迷于武夷岩茶,广结茶缘。他在外任时曾撰写《劝农文》,念念不忘推广茶叶的种植栽培。朱子知漳州时年已花甲,尚在州府的百草亭园圃种植武夷岩茶,并在漳州推广武夷茶叶,漳州一度成为武夷茶的经营市场。朱熹在回江西婺源祖籍老家扫墓,他也不忘把武夷岩茶苗带回去,在祖居庭院植十余株,还把老屋更名为“茶院”。他把随身带去的武夷茶叶招待家乡父老,广为介绍其栽培和焙烤的方法。

武夷山儒教理学鼎盛于南宋,最著名的代表人物当属宋代著名理学家、诗人“朱熹”。朱熹在武夷山生活、讲学、著书、立说长达半个世纪之久,写下了《茶坂》、《春谷》、《茶灶》等著名茶诗茶文,如:

仙翁遗石灶,宛在水中央。饮罢方舟去,茶烟袅细香。

朱熹吸纳了武夷茶道所倡导的修身养性的生命理念,与理学思想形成了精神层面的高度融合与统一。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蔡尚思”教授曾赞道:东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中国古文化,泰山与武夷。新中国成立后,朱德、宋庆龄、郭沫若、陈毅、粟裕、周扬、夏衍、叶剑英、韦君宜、光未然、舒同等,在武夷山七星岩都留下了石刻诗文及题名。

2.佛教

武夷禅茶也是武夷山茶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武夷佛教的历史上几乎没有不与武夷茶结缘的寺庙,寺庙周围的茶园几乎与寺庙一样悠久,许多僧人就是通过品茶才悟出了生命真谛和世间万象的玄机,最终修成正果。禅茶要源于唐代高僧“赵州古佛”和唐五代时武夷山“扣冰古佛”,他们先后提出的“吃茶去”和“茶禅一味哲学思想,确立了以茶修禅的中心理念,禅宗茶道就是在此思想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所以,后来的武夷“大红袍”能够列为武夷山释家“佛茶”是有其深厚的历史及文化背景。

3.道教

武夷山与道教也有着割舍不断的情缘,武夷山为道家“三十六小洞天”之一的“第十六升真玄化洞天”。武夷山道教在汉武帝封禅武夷君这一历史时期就已经形成,最具代表人物是“白玉蟾”。白玉蟾是道教南宗第五代祖师之一,他在武夷山大王峰的“止止庵”修行多年,足迹遍布武夷山的各个寺观,留下了大量的诗文作品。

仙掌峰前仙子家,客来活火煮新茶。主人途指青烟里,瀑布悬崖剪雪花。

白玉蟾对武夷茶的理解和感悟深深地融进了自己的思想当中,并且融会贯通地嫁接到了“道教”的教义中去,形成了自己对茶叶、自然、生命独特的思想理念。

正因为武夷山的山水之灵秀、文化之深厚,还有茶叶的飘香,才能使三大教派友好相处,共求发展,形成三花并蒂的繁荣局面。

版权声明: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转自www.rouguicha.cn(肉桂茶官网)。如果肉桂茶官网侵犯了您的权益,请直接和我们联系,我们会在24小时内予与处理。
"鉴别真伪、购买试用装,开店加盟,学习交流"请加老侯微信:13859366756

金骏眉红茶客服微信号微信号:13859366756 金骏眉茶叶客服QQ号QQ号:5131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