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红袍商城是以武夷岩茶(大红袍),武夷桐木关红茶(正山小种,金骏眉(金骏梅),银骏眉(银骏梅))为核心的武夷山大红袍品牌网上直销商.我们的服务宗旨是:让您购茶不再烦恼!并提供大红袍(茶叶)的批发与加盟服务.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大红袍品牌
站点导航 用户注册 帮助中心 大红袍商城的联系电话
我的帐户 用户登录 您的购物车购物车
首页 大红袍 正山小种 金骏眉 正山堂金骏眉 老枞水仙 最新上架 推荐茶叶 促销茶叶 新闻中心
 

吴三地老枞水仙
获奖大红袍茶叶
大红袍茶
桐木正山小种
金骏眉(金骏梅)
银骏眉(银骏梅)
保健养生茶

 
大红袍商城的促销活动
岩茶的保健与养生
桐木正山小种红茶
 
·正山小种红茶的功效
·金骏(俊)眉(梅)红茶的功效
·如何分辨正宗桐木正山小
·为什么说正山小种是红茶
·正山小种饮用方法
·女人喝红茶好处多
·金骏眉(金骏梅)的泡法说明
·红茶含糖高解酒效果好
·红茶的功效和红茶的药用
·我国第一部武夷正山小种
大红袍茶促销活动正在进行中...
:::新闻内容:::   
正山小种红茶来历详细介绍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09-2-6 18:47:00 点击次数: 关闭该页

桐木正山小种红茶来历介绍:
    十七世纪,中国福建崇安桐木源(今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桐木村)小种红茶的面世,开中国红茶的新纪元,十八世纪,由小种红茶演化创制闽红工夫,中国红茶沿着这条发展轨迹,红遍中国,红遍世界。

桐木桐木正山小种红茶的品质:

    外形条索粗壮,色泽乌润,泡水后汤色艳红亮丽,气味芬芳浓烈,并带有松香、果糖香(桂圆香)。可清饮,可调饮,加入牛奶、茶香不减,形成糖浆状奶茶,液色更加绚丽。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帝国主义入侵,国内外茶叶市场上竞争很激烈。

   桐木正山小种是福建的特种茶,是武夷茶派生演变成的一种特有的茶类。

    小种本是武夷茶中的一种花色,现成为国际分级红茶中的一个级别。它与岩茶的关系非常密切。就武夷茶来说,武夷山所产的岩茶(乌龙茶类),由于各国资本的抢销,市场上供不应求。出现了真假岩茶,因而有正山岩茶与外山岩茶,或岩茶与洲茶之争。凡是武夷山中所产的茶叶,均被称作“正山”有正统之意。而武夷山附近各地所产的茶均称“外山茶”。当时的正山茶,集中在赤石加工复制,外山茶多集中在星村。

    自从外山小种红茶制成后,在市场上独成一体系,即以“星村小种”为名,因毛茶原料来自桐木,又名桐木小种,故又以“桐木正山小种”[小种:指小叶种茶树(即武夷菜茶)芽叶制的茶。]命名,以别武夷山区以外所产的小种。桐木正山小种还有表示真正高山所产的意思。在小种红茶畅销时期,福建闽东、闽北政和、邵武、光泽、坦洋、闽候东北岭、屏南、古田以及江西铅山等县均有仿制,统称为“人工种种”或“烟小种”、“假小种”。现人工小种等红茶,早已在市场上淘汰,唯有桐木正山小种。逾四百多年而不衰。

    十七世纪中国海禁开放,荷兰人于1610年首先将东方所产的茶运往西欧,开始了中国茶向世界传播之先声。1689年英属东印度公司直接由厦门将武夷茶(内含小种红茶)运往伦敦,开启中英茶叶直接贸易先河。17世纪时,茶叶在欧洲逐渐风行于皇宫贵族及上层社会,同时将饮茶习俗传入欧美,至18世纪中很快成为大众饮料,风靡全欧。英国皇宫尤喜桐木正山小种,指定为皇室饮料,令英国东印度公司,年年必须输入中国武夷桐木桐木正山小种红茶,至今桐木正山小种还是直销英国。

茶和咖啡、巧克力是世界三大非酒精饮料,成为全球大多数人生活的必需品;而三者中茶居其首。最早将茶引入人类生活的中国人,无论用餐,休息或待客,茶比起咖啡、可可,更受人们的欢迎。

    1671年,法国茶商笛福(P.S.Dufour)出版了《关于咖啡、茶、巧克力的新奇的论考》该书不仅在法国一版再版,而且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欧洲广为流传。他在卷头的插图中形象而准确地绘制了培育这三种饮料的民族。左为手捧咖啡的阿拉伯人,右为喝巧克力的印第安人,中间是饮茶的中国人,桌上还有茶果。其目的是表明饮茶的方法和文化象征意义及饮茶习俗产生于中国,而后风靡欧美。[小种:指小叶种茶树(即武夷菜茶)芽叶制的茶。

    中国红茶之名大约出现在我国明朝时期,明初大臣刘基字伯温(1311—1375)在《多能鄙事》中记载了红茶,并介绍了“兰膏红茶”和“酥签红茶”的调制法。虽然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指出:“此本系后人委托,不足为凭”。他的好友洪武朝翰林学士朱升就红茶的制造写了一首茶诗《茗理》[载自《中国名家茶诗》 ]介绍了红茶制法。这些可证红茶创制于明朝中期。至明末清初,红茶开始出口。是荷兰东印度公司将武夷茶带至英伦三岛,从此红茶开始名扬中外。在国外有A Cup of Bohea(一杯武夷)来称誉这有代表性的中国红茶。

    光绪以前出口的茶叶,大部分是武夷红茶,以致以前一些欧洲国家把中国茶叶一概称之为中国武夷(Bohea),红茶的汤色深红鲜亮,香高味浓,成为与乌龙茶并列的我国茶叶双璧。

    红茶开始创制初期称为“乌丹”或“乌茶”。外国市场称为Black.Tea或称乌茶,红茶出现于绿茶之后,红茶与绿茶相比,无论是外形、色泽还是香气,滋味都大不相同,这主要是因为红茶的制造工艺与绿茶不同的缘故。

    红茶是世界上消费最大的茶类(主要红碎茶),红茶与绿茶的最大区别在于加工的过程中多了一道发酵工序(小种红茶又增一道过红锅工序)。红茶的品质特点是红汤红叶,就是鲜叶经过发酵,原先是无色的多酚类物质氧化后,形成红茶色素所致。

十九世纪,闽红工夫崛起,深得国外茶叶市场的欢迎。后来红茶根据制造方法的不同又分为小种红茶、工夫红茶和红碎茶。主产于福建、安徽、云南、广东、海南和广西,中国出口的主要茶类。

    中国红茶属全发酵茶类,以茶树的一芽二叶或三叶为原料,经过萎凋、揉捻、发酵,最后进行干燥处理而制成的茶叶,它在发酵过程中茶叶的多酚类物质经氧化,生成茶黄素和茶红素等成分,儿茶素和茶黄素结合物。从而形成了红汤红叶,香甜味醇的品质特征,故称红茶。红茶又分为小种红茶、工夫红茶和红碎茶三类。中国红茶深受欧美各国消费者欢迎,是世界茶叶贸易的最大宗产品,是我国第二大茶类。

    19世纪中期从桐木正山小种演化创新了工夫红茶,其加工工艺更为精细,出现了“红茶英豪”的祁门工夫,在国际市场上有“王子茶”之称。19世纪90年代,由于茶叶贸易的巨额利润,使得荷兰和英国不满中国的垄断地位,开始在其殖民地印度、锡兰(斯里兰卡)等地引种中国茶树并生产红茶。19世纪末,印度开始机械制茶,研制成红碎茶,从此红碎茶成为国际茶叶市场的主力军。据1999年世界不同茶类生产统计红碎茶1196千吨,占42%,传统红茶830千吨;占29%,1979年世界茶叶出口量为851千吨,印度196千吨;23%,斯里兰卡187千吨,占22%,中国111千吨,占13%,肯尼亚94千吨,占11%。中国居第三位,我国红茶生产量约14万吨,基本是出口。

    荷兰是欧洲最早饮茶的国家,自发现中国茶叶以后,对茶的功效惊叹不已,认为是“灵草”,是“治百病的良药”。他们将茶叶作为最珍贵的饮料,当作向国王进贡的最佳物品。

    17世纪初,继茶叶到达荷兰后,饮茶之风很快波及到英、法、德等国。公元1637年英国首次从中国厦门运去茶叶,公元1662年,“饮茶皇后”凯瑟琳提倡皇室饮茶,亲以玉照为中国红茶作商标,推行以茶代酒,使饮茶之风很快风行。这一时期,中国红茶开始大量进入伦敦市场,饮茶之风,开始风靡整个英伦三岛。

    明末清初,英国人从我国厦门、广州贩运大量茶叶,除供应本国所需外,还大量转运到美洲殖民地,以后又相继销到德国、瑞典、丹麦、西班牙、匈牙利等国,1773年的波士顿毁茶事件,爆发了美国的独立战争。可见当时中国茶在欧洲的影响之深远。

中国是世界茶文化发展的源头,中华祖先历经三千多年的经验传承及智慧结晶。茶叶由采鲜叶煮茗,发展到当今各具其特色的绿、黄、白、青、黑、红六大类。是中国对世界人类的一大贡献。

    唐代茶叶就开始迅速发展,彼时盛行蒸青饼茶,如建州大团;宋代斗茶盛行一时,龙团凤饼,吐雪堆云,是为蒸青团茶;元初始产蒸青散茶,迄明代废团兴散。从此散茶独盛。炒青散茶制法日趋完善。饮茶方法逐渐改用不经烹点的泡饮方法,明代开千古瀹茗之先河。清代茶叶大盛,产生了红茶、乌龙茶,至此,六大茶类俱全,而且饮茶法以清饮为主,工夫红茶有清饮法和调配品饮,饮时配以精美的茶食。品饮方法日臻完善,花样日益增多。

    红茶的品饮,在国内不似品饮乌龙茶的“功夫茶法”,那样讲究冲泡技艺及茶道精神。红茶只以传统的饮茶法,以清饮为主,调饮为辅。传播到国外,不但深化了红茶调饮法,而且有形形色色的饮茶习俗。以英国为例。自1662年葡萄牙公主凯瑟琳嫁给英王查理二世,不仅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位“饮茶皇后”而且在推动英国茶叶贸易,提倡饮茶风尚上,享有很高的声誉。皇后进宫后,饮茶风尚首先在英国宫廷盛行,并成为宫廷的一种礼仪,接着流行于豪门世家,成为他们的灵丹妙药和社交的风行饮料。由于皇后的崇尚饮茶之风,又成为贵族夫人时髦的风尚。18世纪,茶价日趋低廉,茶就成英国人主要饮料,饮茶也逐渐普及民间,此时大众化茶馆林立,饮茶普及各阶层,在英国人生活里,茶是不可或缺的东西。一日饮茶数次。他们晨起时有“床头茶”,早晨时有“早餐茶”,上午工作休息时有“上午茶”,午餐时有“午餐茶”,下午休息时有“下午茶”,晚餐时有“晚餐茶”以及就寝前的“寝前茶”。讲究者,不同时段有不同专用茶叶,不同茶具点心搭配,品茗环境也有不同气氛,其中以“下午茶”最受重视,成英国每日社交人际活动。

     由于中国茶树向外移,茶叶向世界倾销,品饮红茶之艺术向世界传播;如今,红茶红遍中国、红遍全世界,不愧为“茶中英豪”,东方特产之茶叶明珠。

 


关闭该页

 新手指南 付款/退款  配送方式  售后服务  帮助中心
  客户留言   交易条款   运输说明   客户服务   付款方式
  忘记密码   购买流程   联系我们   办理退货   版权声明
  用户注册   大红袍价格   关于我们   茶叶品牌   友情连接
首页 | 公司简介 | 客户服务 | 关于我们 | 隐私申明 | 版权声明 | 投诉与建议
地址:武夷山天心岩茶村大红袍商城商城 邮编:354300 服务热线:4000-513-539 闽ICP备09004759号
大红袍商城 Copyright © 2008-2009